
春雨貴如油,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約於每年的2月19日前後,太陽黃經達330度,立春之後東風解凍,此時氣溫回升,萬物蠢動、降雨增多,故名為"雨水";「雨水連綿是豐年」,此時節也是農民開始耕作,最期盼有雨水之時,若在此時節能逢甘霖降,則整年皆會是好豐年

氣溫驟變,細菌滋生
隨著春風送暖、寒冰解凍,病毒與細菌回復到活躍的狀態,也容易隨著風四處傳播,也因春季溫度落差大,使人們的免疫力下降,故春季是傳染病爆發的好發期間,民眾除了時時注意衛生清潔之餘,也須戴上口罩來預防空氣與口沫的病毒傳染;也因雨水時節下雨機率大增,氣溫落差大,外出時仍攜帶雨具並採取洋蔥穿搭法,隨著氣溫變化,隨時調整身上衣物的保暖程度,注意防雨防潮,在家時則能煮蔥白大蒜湯或薑茶與白蘿蔔湯來殺菌強身。

風多物燥,多甜少酸
雨水時節氣候轉暖,然而春風大起,常會出現皮膚、口舌乾燥,嘴唇乾裂等情況,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來補充水分,由於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滋長之際,應少吃油膩的食物,以免助陽外泄,否則肝氣滋生太過,則克傷脾土。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在五行之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飲食方面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蔔、荸薺、甘蔗等,而羊肉與生蔥生蒜則不適合食用

雨水養生,調養脾胃
御手國醫養生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大多是大魚大肉與高油高鹽,再加上長期熬夜,使得心臟病與俗稱"三高"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成為當代的致命文明病,經衛生署所公布的資料顯示,心血管相關疾病在國人十大死因中的死亡人數比例高達三成,且年齡層早已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青壯年族群也已是好發族群,死亡人數正年年攀升,心血管相關的保健方法已是全民皆應高度關注的議題。

心血管系統的中心樞紐為心臟,心臟是個全年無休的強力幫浦,負責體內各部位血液的輸送,然而身體的末梢是血液最難送到的部位,如頭部頂端、手指與腳趾等末梢部位,時而手腳冰冷、頭暈目眩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人們常常視而不見的小毛病,往往就是體內狀況的重大警訊,而心臟病與三高其實都導向一個關鍵部位:血管,血管的健康狀況、疏通與否都是導致心臟病與三高的關鍵主因,血壓之所以高,是因為血液無法順利輸送,需要加大壓力;高血糖與高血脂也會影響血液的流動狀況,要預防致命的心血管疾病,就要致力於體內氣血的疏通功夫。

而中醫理論記載,人之四根,為耳根、鼻根、乳根和腳根,其中以腳根為四根之本,腳底蘊涵6條經絡、60多個穴位以及70多個反射區,腳底的每一區塊也皆對應到身體的五臟六腑,而體內血液的疏通與否更是與腳底經絡息息相關,可謂腳部就是人的第二心臟,由此可知,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工作即是照顧好腳部的經絡氣血循環,腳底經絡疏通了,體內血液也就暢通了,各方器官部位能順利流過活血,自然與心臟病、三高永不再見

自古中國即有中藥泡腳的養生秘方,若再佐以腳底按摩,則更能得奇效,如此也是御手國醫深知且力行的圭臬,因為在溫湯泡腳的過程中,腳部毛細穴位會因熱力而大開,此時血氣流通最為順暢,藥效也最易滲入體內,接續再對各方穴位按摩則能進一步刺激體內氣血的循環以及器官功能,御手國醫足底經絡按摩以腳底為起點,推動全身上下的血液循環,以漢方藥底與穴位按摩作體內血管全面的疏通,除了讓您舒勞解壓,更助您預防心血管疾病!
御手國醫養生會館
官方網站:http://www.e111.com.tw
御手國醫養生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而有氣,順氣而為才能順心,今天是24節氣中的立春,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也是萬物復甦的開始,由於氣溫落差較大,應須做足保暖功夫,而飲食方面,因應陽氣初生,適當的進補相當重要,羊肉、雞肉或核果類能補脾胃、溫腎陽,更能止咳補肺,而體質偏熱、易上火者則要少吃,另外,多吃辛辣而溫熱的胡椒、薑、蔥、豆豉、韭菜、香菜等辛香料能增加身體免疫力,而年節期間天氣由寒轉暖,細菌病毒也因而叢生,適當的運動更是增強身體免疫力的關鍵。

除了飲食起居的調整,體內經絡的舒通功夫一樣重要,過年免不了大魚大肉,高油高鹽堵住了血管也堵住了氣運,體內的氣運不通,人行事作為也會處處受堵,疏通體內的各方經絡則成了行氣行運的關鍵,而人的腳底穴道佔全身穴道的四分之一,又連接體內各個臟器,行血運氣都與腳底有關,可謂人的第二心臟、健康的門戶,腳底按摩無非是最適合現代人的養生秘方,多多進行腳底按摩可順氣順心,又能增強身體免疫力,有了健康的身心靈,自然能開運歡喜迎接新年。

中醫理論記載,人有“四根”耳根、鼻根、乳根與腳根,其中以腳根為四根之本,腳底蘊涵6條經絡、60多個穴位以及70多個反射區,俗稱人的第二心臟,要說腳底為身體健康的門戶也絕不為過,每一區塊皆對應到身體的五臟六腑,針對不同的腳底部位按摩,不僅能了解體內各器官的健康狀況,舒緩該部位的壓力更是養生延年的關鍵。

人不時會感到胸悶、氣喘或使不上力等小毛病,以腳底按摩則可大致了解問題方向,再對症下藥,養成經常腳底按摩的習慣,才能時時掌握體內的大小病症,而健康為人最大的資產,健康的人走路都有風,時運自然運轉,氣不通則運不順,疏通腳底的經絡就是疏通運氣的關鍵。

在嶄新的猴年想要行運一條龍,體內的氣運得先暢通,身體順適了,心情自然好,歡迎大朋友小朋友一同來御手國醫享受專業又養生的推拿服務,舒壓活血行大運!
御手國醫養生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前「帝王級寒流」襲台!爆冷的氣溫真的讓許多人的心臟"凍抹條",讓許多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更是"皮皮挫"!,全台已有超過112起的疑似凍死案例,在此波寒流結束之前,恐還會有類似的不幸消息傳出,心肌梗塞、中風、高血壓患者都必須做足保暖準備。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心血管疾病已躍居台灣十大死因前二名,心肌梗塞、心臟病,高血壓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年紀輕輕就腦中風、腦溢血的青壯年也不在少數,長時間窩在電腦前面的上班族,因姿勢不正、久未活動的關係,胸悶、心悸、氣喘等毛病更是容易找上門,久而久之更是容易養成大病,在如此劇變的天候中,可謂任何年齡層都要面對保健養生的大問題!

然而預防勝於治療,養病不如養生,天寒時到養生會館做經絡推拿或者泡腳無非是人生一大享受,而此舉不只是在享受人生,更是在延年益壽!經絡按摩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血氣運行,消除疲勞的同時,也保健了心血管功能;泡腳更是對腳部的終極救贖,人天天在走路,腳卻是天天在受苦,擁有將近七十個的穴位與內臟反射區的腳部,是人體循環最差的部位,常泡腳不只能暖身暖心,更能改善足部末梢的血液循環,強化內臟功能!


在如此天寒地凍的冬節中,家中長者的健康更受考驗,平時若無規律地舒展筋骨,在天冷時更是危險,以老祖宗智慧為本的中醫經絡調理能讓家中的長者享受最全面的養生保健服務,更是闔家皆宜的選擇,在此帝波王級的寒流中,御手國醫養生會館堅持提供給您最專業與最享受的帝王級服務!
御手國醫養生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寒」,為24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通常為國曆一月二十或二十一日,太陽過黃經300度,天氣酷寒,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日,《農曆》記:小寒後十五日,鬥指癸為大寒,時大寒栗烈已極,故名大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
大寒大寒,防風禦寒
中醫指出,“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在起居方面,要順應“冬藏”的特性,早睡晚起,勞逸結合,養精蓄銳。在“大寒”時節要注意防風防寒。衣著要隨著氣溫的變化隨時增減,洋蔥穿搭法是出門必備的穿衣法寶,出門時多添加一兩件外套,並戴上口罩、帽子和圍巾等禦寒衣物,視情況再或加或減。而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在“大寒”節氣也應儘量避免在早晨和傍晚出門,以預防晝夜溫差較大,容易引起疾病發作。
凜冬食補,強身健體
大寒的來臨,使得酷寒的低溫讓患有慢性病或氣血較虛的人氣短乏力,此時羊肉、桂圓、韭菜、核桃、小米等具有溫陽益氣功能的食物適量多吃,其可提高御寒能力,強身健體,然而,鴨肉、螃蟹、香蕉、黃瓜、梨、綠豆、西瓜、冰糖等涼性或寒性的食物在此時最好少吃,以免傷身。
御手國醫養生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告大家一個故事,是網路流傳的真人真事,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社區住著一位中國音協的編輯,突然患了老年癡呆,不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居然也不認識與他生活了50多年的老伴和兒女,家人和他本人都備受煎熬。據她老伴說,著名交響樂指揮家秋裡也患上了老年癡呆,兒女都在國外,很可憐。
人上了四十歲以後,一定要多觀察自己的腳,而年輕人也一定要多觀察自己爹娘的腳,看看是不是有了癡呆線。如果有的話,就趕緊劃拉他們腳上的小腦反射區。最近幾年,我遇到的得老年癡呆的人明顯比前幾年多。
很多中年人到我這兒瞧病,都抱怨說,父母得了老年癡呆,像個傻小孩兒,脾氣不小,還經常瞎胡鬧,做兒女的簡直是哭笑不得,都沒辦法了。還有的老年人得了老年癡呆,連家都找不著,做兒女的就滿大街找爹找媽。而且,我發現這個病有低齡化的趨勢。很多人都說,這個病又沒有前兆,總是得了以後才弄得家人措手不及。
御手國醫養生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寒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在每年的1月5日或6日,視太陽到達黃經285度時開始。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曆書》記載:「斗指戊,為小寒,時天氣漸寒,尚未大冷,故為小寒。」。
根據歷史氣象觀測資料, 小寒、大寒才是台灣最為寒冷的時節 。台灣也有句俗諺,「大寒小寒,冷成冰團,」由字面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台灣有些地方卻是小寒冷於大寒,例如中、南部溫度最低的時期經常出現在小寒,而東、北部則是大寒最冷。小寒期間最需留意的自然是保暖,且須密切注是否有寒流來襲,尤其氣溫驟降易造成心血管疾病患者身體不適。
首先,手足四肢要暖。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外出時不妨穿戴手套厚襪禦寒。其次,上背部要特別注意保暖。掌握兩大保暖重點部位後,可以再依照自己的需求多添衣物,例如過敏氣喘的人不妨圍上圍巾保護氣管,有心血管疾病或中風過的人應戴頂帽子,以免接觸冷空氣時腦部血管瞬間收縮不適。
「生命在於運動」,民諺亦曰:「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說明瞭冬季鍛煉的重要性。善於養生的人,在冬季更要堅持體育鍛煉,以取得養肝補腎,舒筋活絡,暢通氣脈、增強自身抵抗力之功效。比如瑜伽、太極拳、散步、慢跑、跳繩、踢毽、打球、做操、練拳舞劍等,都是適合冬季鍛煉的項目。冬季鍛煉還要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增添樂趣。

御手國醫養生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至是一年24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此為最重要的一個節氣,,古人說:「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以後,白日漸長,古人視為陽氣初動,故古人稱冬至為一陽生,中醫認為,陽氣發源於腎,故護陽氣的關鍵在補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所主,春主肝、夏主心、秋主肺、冬主腎,故此時是補腎的最佳時節。
為何選在冬至時分進補?由於以往農業社會,勞力支出較多,但營養補給往往不足,歷經春、夏、秋三季後,體力往往已透支過多,故須趁冬藏時,將全身精氣伏藏起來,用來修復五臟六腑的功能。古人觀察地球磁場與氣溫變化,到冬至之時,應開始依循自然規律,將陰液保存、陽氣長養出來,如此身體的陰、陽氣才能夠周全,陰、陽氣順後,就不致有陰氣內傷、腎氣內亂之問題產生。
冬至除了是氣候上寒暑交替,與農務、農耕的轉捩點外,更是人體在養生上陰陽氣血很重要的轉變點,所以傳統習俗中,民眾會趁冬至到來時,吃湯圓應景,也會趁此進補。
御手國醫養生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都聽說過按摩能治病,能減肥,但是,卻很少有人能說清楚這其中的原理是什麼?
在中醫的觀點,按摩與經絡是聯繫在一起的,而對於現代醫學而言,這裡不能不提及人的淋巴系統,下面這張圖,就是人體淋巴系統分佈示意圖,是不是分佈於人的全身呢?
那麼,淋巴系統,它在身體裡到底起什麼作用呢?
第一:過濾作用
御手國醫養生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雪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255度開始。曆書記載:「斗指甲,斯時積陰為雪,至此栗烈而大,過於小雪,故名大雪也。」台灣地處南方,雖沒有大雪紛飛的景色,但寒意仍增,冷氣團也一波波來襲,心血管疾病發作也明顯變多,中醫專家提醒您,遵循「驅寒保暖」的養生要訣才是長壽之方哦!
中醫認為,陽氣可以推動五臟六腑的運作,也是人體溫暖的來源。充足的睡眠可以補充陽氣,一天盡量可以睡滿7到8小時。「大雪」過後建議盡量晚上10點就寢,早上等身體暖了再出門,避免清晨嚴寒著涼,也減少因為溫差大,血管急遽收縮,導致心臟病、中風發作的風險。
美國心臟學會的《高血壓》期刊中也發現,深度睡眠最少的人,發生高血壓的風險最高。因為睡得深沉時,大腦電波與心跳會趨緩,血壓會降低並達到平穩,睡得好就能幫助血壓維持正常。睡前試試聽音樂、泡澡、靜坐,都有助於一覺好眠。
御手國醫養生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