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危害人體健康的三大殺手
骨關節毛病與癌症、心血管疾病並列。尤其現代社會平均壽命增長,
退化性關節炎等問題,幾乎人人都逃不過,
及早做好關節保養刻不容緩,以免老來飽受疼痛、行動不便之苦
膝痛、髖關節痛、腕關節痛……,天天面對病人各樣疼痛問題的,
關節問題最大宗是在下半身的關節疼痛,
包括膝關節、髖關節的疼痛,都會造成行動困難,且越怕痛、越不敢動,問題越嚴重。
但是,現在久坐的電腦族或勞力族很多,因此,
有手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等上半身疼痛問題上門求診的病人也不少。
常見3大關節疼痛毛病
造成關節疼痛的3大常見病因,分別是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
關節疼痛、關節炎的發生原因不同,治療方式也大相逕庭。
首要是分析症狀、找出病因,再對症下藥,以及預防保健、緩解疼痛不適。
關節復活!對症治療4方法
❶酸痛貼布、按摩小物
不同的關節炎,需個別對症治療。一般來說,酸痛藥布、按摩小物都是
平時可暫時緩解酸痛,但最終還是要找出病因對症治療,
且應維持良好的飲食生活及運動習慣,不再讓關節繼續損傷。
❷吃葡萄糖胺、玻尿酸注射
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方式很多,常見的是吃葡萄糖胺,可補充軟骨基質的原料;
而玻尿酸注射也很普遍,是類似潤滑油功用,補充關節軟骨旁黏膜的玻尿酸量。
不過,不同患者關節磨損程度不同,葡萄糖胺、注射玻尿酸並不一定有效。
❸PRP自體免疫療法
近年較新的PRP自體免疫療法,是從患者身上抽出一些血液後,離心出其中的血小板與血清,
再注射入受損的關節中。其理論是生長因子,幫助衰老的軟骨細胞新生,
抗發炎因子幫助消炎,因臨床使用時間不長,尚需觀察、評估。
蔡凱宙觀察自己的病人,若在治療前,便透過飲食、復健,減少關節發炎程度再使用,效果較顯著。
❹手術治療、置換人工關節
至於手術治療包括軟骨整形術、關節融合術等,還有往往被視為最後手段的置換人工關節,
主要是為了減輕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不過,置換關節後,仍須復健並多使用,才能盡快恢復活動能力。
多運動養護關節,避免久坐及過度使用.
飲食保養 多吃堅果好油
由於退化性關節炎也與代謝相關,主要是脂肪、肌肉代謝出問題、韌帶萎縮,
蔡凱宙認為,應增加肌肉量、改善代謝問題,過重或肥胖者應減重,減少體重對關節的負荷。
「少油不一定完全對」,建議多吃好油,尤其是堅果,推薦飯前吃10顆堅果,
盡可能咀嚼超過百次,可刺激酵素分泌、增加飽足感,
也能讓大腦有安全感,不會促使身體繼續堆積脂肪。
近年自然醫學界觀察,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麩質過敏相關,台灣飲食西化,
越來越多麥製品,也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增加的原因之一,
建議應減少或避免吃麥類製品,如對麩質過敏,可多吃Omega-3等好油,也有助改善症狀。
秋天溫度稍降,是痛風的好發季節,蔡凱宙提醒,應注意氣溫變化,尤其是腳部保暖,隨時都穿襪子保暖、
少冷風或冷氣直吹。在飲食方面,應多喝水,減少尿酸結晶沉澱,
飲食菜肉均衡,宜少吃豆類,避免攝取過多的高普林食物,如海鮮、火鍋高湯、啤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