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目前由於持續受到太平洋高壓影響,全台各地持續高溫,根據往年情況來看,會因中暑、熱衰竭等熱傷害前往就醫的人不少,衛福部疾管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最新統計,今年5月急診熱傷害就診人次共計160人次,但6月光是1日到10日已高達123人次。暑熱造成津液元氣耗傷,症狀大多是身體發熱,容易流汗,心煩,胸悶,口渴,頭重,倦怠無力感,民眾要做好防範熱傷害的保護措施。

       而嬰幼兒、年老體弱者、慢性病患者、正服藥中、過度疲勞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高危險群,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下,最好穿著輕便、淺色、寬鬆的透氣衣物,因深色衣服吸熱快、散熱不易,不適合炎夏穿。避免溫差過大,每天至少喝水2000c.c.,於日照最強的上午10時至下午2時,盡量避免外出。建議若出現無法流汗、頭暈、心跳加速、體溫升高、意識不清等疑似熱傷害症狀時,應速就醫。因為過度的高溫可能造成心血管、腦血管及呼吸性的病因所造成的猝死發生。

       人體大腦裡的「下視丘」是身體的體溫控管中心,在下視丘前部存在著散熱中樞,而下視丘後部則存在著產熱中樞,這兩個中樞有著交互抑制的關係,從而保持了體溫的穩定性。所以當身體暴露在熱境下,則皮膚及內臟的溫度感受器會把溫度的訊息傳回下視丘,下視丘前區會透過降低交感神經的活性,使皮下血管擴張,促進熱量散失,並藉由流汗的蒸散作用來帶走熱量,讓身體進行冷卻。而過熱造成的危險常見的有:脫水、熱痙攣、熱衰竭和中暑。

       脫水多因體液流失過多,未及時補充水分,當失水佔體重5%時,將感到不適,會有嗜睡和精神緊張交替出現,並有易激動、疲勞和食慾不振等現象;熱痙攣亦因大量流失鹽分等體液,使得肌肉異常痙攣;熱衰竭也是高溫造成體液大量流失導致有頭痛、虛弱噁心嘔吐等不適症狀;中暑亦是高溫下致體溫調節失常致排汗異常而散熱功能變差,嚴重時會致死。所以民眾在炎炎夏日時須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為佳,以避免危險發生。

       處於海島型氣候的台灣,每年夏天高溫高濕,空氣中水分子幾近飽和,導致皮膚和水無法被蒸散,濕濕黏黏又散熱不易,極易產生熱傷害。民眾如果持續待在高溫環境下工作或運動,身體的散熱機制將持續超時運轉,造成過度排汗和皮下血管持續擴張,導致血壓下降腦部供血不足,體力不支下形成熱衰竭昏倒。最壞的情形是「下視丘當機」-熱休克危及生命。

       建議熱傷害的高危險族群應該避免在室外逗留。在中醫治療上,除了用藥,傳統的解暑方式是刮痧,有助體內熱氣散出。遵循中醫「急則治其標」的原則,在風府、風池、啞門、足太陽膀胱經背部穴位、合谷、內關等相應穴位,藉由刮痧的動作,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促進經氣的暢通運行,喚醒解熱的功能,是快速緩解症狀的外治法。從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熱解表、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因為透過刮痧刺激皮膚表面,來排除體表或是經絡內,因運行不暢產生氣滯血瘀的病理產物。一般刮痧時會使用光滑硬的器具,如:牛角板、玉砭、木棒、瓷質湯匙等。其刮痧器具與皮膚間的角度以45度為宜,皮膚可先塗抹潤膚乳避免刮傷,刮拭時用力均勻、適中,力道應由輕漸重,不可忽輕忽重。刮出痧後最好飲一杯溫開水,並避免風直吹刮拭部位,待痧色完全褪掉才建議進行下一次刮痧。

       剛刮完痧不可進冷氣房,建議刮痧後待在一般室溫通風處 1~2 小時為宜。刮後若仍然頭痛,則需搭配清熱解暑藥物使用,適時補充溫開水,不建議飲用冰水。體質較弱或體質敏感,一刮痧就臉色發白的人不要刮;老人、小孩皮膚比較脆弱,刮痧時力道儘量放輕,避免皮膚傷害;年老體弱、皮膚過敏、有心血管疾病、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症、癌症、皮膚上有傷口或疤痕者、懷孕婦女、神智不清昏迷者,皆不適合刮痧。

arrow
arrow

    御手國醫養生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