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養生.jpg 

時序進入秋季,天氣逐漸涼爽,而氣候就變得日趨乾燥,一不小心「秋燥症」就容易找上門,中醫師指出「秋天走到肺經,秋燥傷肺」,一般來說,呼吸系統、免疫系統較差,容易出現過敏感冒症狀,以及皮膚乾癢、過敏性皮膚炎等。因此秋季養生上,要掌握「防燥護陰」,也就是注意內守之陰氣,凡起居、精神、飲食、運動等方面調適皆不能離開「養收」的原則。


《秋燥傷肺 3原則養陰潤肺》
原則1:飲食-秋季進補宜養陰潤肺。
重點:
1.宜養陰、生津、潤肺。
秋季藥補常用的養陰藥物有西洋參、沙參、芡實、玉竹、天冬、麥冬、百合、石斛、川貝等。

01西洋參.jpg 

 
2.秋季食補
可以多吃一些如冰糖燉梨、甘蔗、枇杷、銀耳、蜂蜜、芝麻、豆漿等具有很好潤燥功效的食品。

02冰糖燉梨.jpg 

 
3.色白入肺
基於五臟與五色之對應關係,白色食物可養肺。例如白蘿蔔、花椰菜、洋菇、白木耳、甘蔗,中藥材有杏仁、山藥、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等。
 03.白色食物.jpg 


原則2:運動-秋季運動要注意。  

22.秋季運動.jpg 

重點:

適宜的體育鍛鍊,可以調養肺氣,提高肺臟器官的功能。但秋季人體精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
 
原則3:睡眠-秋季早睡早起。

33.早起.jpg 

重點:
跟著太陽順時養生,秋季應做到早睡早起。平常最好11點前睡覺,睡眠時間應控制在6至8個鐘頭之間。同時應多曬曬太陽,因為太陽是陽氣的主要來源,
這麼做可以喚醒人體機能,甚至於有助減少脂肪囤積的機會。

《強健身心 按摩九穴位防秋燥》
秋燥的表現主要有三種,即乾、熱、咳。透過一些穴位按摩,也有助於秋季養生喔! 
防“乾”三穴:照海、太谿、三陰交
乾:“燥勝則乾”,燥邪容易傷人津液,出現組織器官缺水,表現為皮膚乾燥、皺紋增多、口唇乾裂、口乾咽燥、聲音嘶啞、毛髮乾燥,甚至脫落、口渴便秘等等。選擇照海、太谿、三陰交3個穴位,每日按摩,可以防止或減輕燥邪傷津所造成的“乾”

照海太溪.jpg 

照海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每天按摩2~3次,具有滋補腎陰的作用。按摩照海穴還可以治療:咽喉乾燥、失眠、目赤腫痛、月經不調、經痛等。

太谿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此穴位是足少陰腎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每天按摩2~3次,具有補腎滋陰的作用,尤其適用於陰虛體質者。

三陰交.jpg 
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直上3寸(相當於患者自己的四根手指的寬度),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每天按摩2次,適用於陰虛體質偏於肺陰虛和腎陰虛者。

防“熱”三穴:合谷、曲池、液門
熱:初秋夏季餘熱未盡,如果久晴無雨,最容易出現燥與熱混合致病,表現為咽喉腫痛、皮膚癤腫、牙齦腫痛、鼻出血、發熱等熱性疾病。選擇合谷、曲池、液門3個穴位,每日按摩,可以防止或減輕燥邪所造成的“熱”象。
合谷.jpg 
合谷穴位置在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每日按壓,不拘次數。
曲池.jpg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橫紋盡處。每天按摩2~3次,主治咽喉腫痛、牙痛、目赤腫痛、上肢不遂、手臂腫痛等。
液門.jpg 
液門穴在手背部,微握拳,掌心向下,在第四、五指間縫紋端。每日按壓,不拘次數。可清頭目,利三焦,通絡止痛。


治“咳”三穴:膻中、天突、太淵
咳:燥邪致病,首先犯肺,容易耗傷肺之陰津,出現咳嗽、少痰、氣喘、胸悶等表現,使原有慢性氣管炎和哮喘等肺系疾病的人病情加重。選擇膻中、天突、太淵3個穴位,每日按摩,可以防止或減輕燥邪傷肺所造成的“咳”
膻中.jpg 
膻中穴在兩乳頭之間,胸骨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每天按摩2次,能理氣止痛、生津增液。主治胸悶、心胸痛、心悸、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


天突.jpg 

天突穴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每天按摩2次,能宣通肺氣、消痰止咳。主治哮喘、支氣管炎、咳嗽、咽喉腫痛等。
太淵.gif 
太淵穴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外側緣。每日按壓,不拘次數。能止咳化痰,通調血脈。主治咳嗽、氣喘、咳血、胸痛、咽喉腫痛。
要特別注意的是,按摩以上穴位時,要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穴位上,分別按順時針、逆時針揉動各2~3分鐘,間隔5分鐘後再進行按摩,按摩時間總共以每穴5~10分鐘為佳,按壓力量以穴位下面出現酸、麻、脹的感覺為宜。

養生保健, 就從小習慣開始。御手國醫邀您定期前來享受全身按摩,從頭到腳的穴位按摩,給您最完整的放鬆養生體驗。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養生 按摩 保健 台南
    全站熱搜

    御手國醫養生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